改变孤贫孩子 命...

Preview:

Citation preview

总第223期第四版 2015年5月25日

民 革 市 委 助 盲志 愿 活 动 摄 影 集

执行编辑:王岚 一、四版责编:王雪飞 二、三版责编:王淑娟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后英房胡同9号513房间 邮政编码:100035 联系电话:82218164 邮 箱 :mgswxcc@263.net 北京宝旺印务有限公司 承印 发送对象:民革党员 印数:4800份

学习践行活动之党员风采

改 变 孤 贫 孩 子 命 运 的 帮 扶 手——记北京华博创科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民革党员段联

谢力丹

纪念抗战胜利 70周年

照片来源:民革市委宣 传 处 作 者 : 张 进平、鲁阳、程程等

“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能有机会走出农村到城市学习是多么地困难,又有谁会看到农村孩子背后的辛酸?而您们就是一群默默站在底层人士背后,轻轻伸出双手的爱心人士。是您们的关爱照亮我的心田,滋润在我的心上。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学习,将来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报效我们的祖国和家乡。”

像这样发自内心的充满感恩和激情的话语经常出现在段联资助并培训的孩子的日记本上。

这十四个孩子,来自山西、四川、河南、湖南的贫困农村和大山深处,有的失去父母,有的父母失去劳动能力,有的来自单亲家庭。家里极其贫困,有的家庭甚至为生活费而发愁。

他们来段联的公司已经十个月。在这里,有配备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的培训教室,有宽敞明亮的宿舍,有每天可以洗热水澡的浴室,有专业的计算机老师,还有像大哥哥一样整天笑容可掬的段总和大姐姐那样无微不至照顾他们的刘姐。

2010年,段联创办北京华博创科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在创办初期,段联就为公司确立了座右铭:“竭尽全力”。初创时期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段联带领公司员工加班加点,尽力拼搏,顺利完成重要项目。经过几年的拼搏,公司已经成为国家高新企业,为科技部、住建部、凤凰卫视等多家单位、大学和知名企业等提供技术服务,在政务信息化、校园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地理信息技术、大数据等业务方面拥有多项自主研发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其中“移动监管信息平台”在去年被中国信息协会评为“优秀产品奖”。

段联为公司确定的核心价值观是:成就客户、成就员工、成就产品、回报社会。他深刻牢记社会责任,在管理好公司的同时,始终致力于参政议政和社会公益事业。他牵头组织的调研课题“建立健全网上审批系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转化为2014年北京市政协大会发言,得到了北京市几位主要领导的批示,并写入2014年度北京市折子工程。为海淀区温泉镇捐赠电脑;多次参与云南屏边希望工程和扶贫救助活动……

在捐赠和扶贫活动中,贫困地区孩子们迷茫无助的眼神深深叩击着段联的心灵。民革中央发出“博爱牵手”活动的号召也给段联很大的鼓励和启发。他想,在物质上对贫困学生的救助只能解决暂时的困难。边远闭塞的环境,失去父母的痛苦,没有出路的绝望,对前途的茫然,这些就像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在孩子们稚嫩的肩膀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通过“授人以渔”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命运。段联想到自己的公司拥有很多专业技术人才,具备软

件技能培训条件,何不让这些贫苦的孩子走出大山,来到大城市接受专业培训,靠自己的努力彻底改写人生呢?计算机培训是不是能成为缺乏资源的贫困地区的脱贫手段呢?

有了这个想法,段联立即寻找各种渠道,联系相关组织。最终在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安琪尔专项基金的帮助下联系到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教委,在广灵县教委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找到了第一批孤贫学员。段联带着堂弟段全,对这批孤贫学员逐一进行家访,细致了解家里的困难,从中挑选了七名家庭条件最艰苦的学生。这七名学员都来自失去父母或单亲的家庭,很多因为家庭经济状况导致辍学,家里房子破旧不堪,家徒四壁,生活困难,家里亲人眼含热泪希望段联把孩子带出贫困农村,拜托他照顾好孩子。

2014年7月,段联亲自把他们接到北京。很多孩子从来没接触过电脑,不会打字,也不会用鼠标。段联就从零开始,从“什么是计算机”开始,给他们讲授计算机知识。现在孩子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软件工程、数据库操作、HT⁃ML、代码脚本编写等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

很多孩子在来北京之前甚至都没去过县城,孩子们一下子到了大都市,经历了很多很多的第一次。孩子们在这里第一次过生日,激动地热泪盈眶。第一次吃冰激凌,脸上甜蜜的笑容像五月绽放的花朵。第一次去故宫、天安门,激动地睡不着觉。第一次去鸟巢、水立方,欢呼雀跃。第一次去动物园、自然博物馆,第一次去野外烧烤,第一次去电影院看3D电影……

孩子们在老家的饭菜简单,在这里伙食有了很大的提高,孩子们还品尝到了披萨、寿司、咖喱饭等新鲜菜肴,有的孩子一学期就重了十几斤。在农村一个月都洗不了一次澡,在这里每天都可以洗热水澡。有统一的服装和被褥,有干净整齐的男生宿舍、女生宿舍。段联还给孩子们配了一部公共手机,孩子们可以随时与家里取得联系。春节前夕,段联亲自开车把孩子们送回老家,给孩子包红包,还带了好多北京特产。孩子们满载而归,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和家乡的孩子比,自己是多么、多么地幸运啊!

孩子们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是清明节,段总和刘姐带我们去了故宫。心里除了出去游玩时那种开心的心情外,更多的是感恩。真心感谢段总,让我们这些从农村里、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可以一饱眼福,而且还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那么多的心血。这些我会永远铭记于心,以后也一定会靠自己的努力为公司为社会尽一份微薄之力。”

段联把很多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孩子们身上,总是满怀热情地带着孩子们参观、培训、心理疏导……“我每天到公司第一件事就是看孩子们的日记。日记记录着他们每天学习的知识,思想上的收获,还反映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波动,公司不仅免费提供吃住和培训,还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司经常给孩子们播放传播正能量的电影、电视剧,比如《士兵突击》、《大长今》、《亮剑》等等。公司尽最大的努力给他们更多的关爱,把他们从开始内向甚至有些自闭的少年,培养成活泼开朗的学员。”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孩子们非常刻苦,进步出乎意料。几个月下来,他们从零基础开始,已经能够初步修改脚本,测试软件。有一个15岁的男孩开始时很内向,不爱说话。放寒假时,他自己做了一个宣传片,片名叫《家和万事兴》,展现了第一批七个孩子在一起学习、过生日、去国家大剧院、去动物园的照片,还有那么多快乐的“第一次”的照片。他还给片子配上充满激情的音乐,充分展现这个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团队。他说放假回家时要放给家人看。

段联说:“公司的员工看了这个片子都非常感动,特别是对平时有些浮躁的员工触动特别大。我们帮助孩子的同时,也净化了自己的心灵。”

孩子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第一批学员中的班长常萍说:“我相信每一个选择这条路的人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精彩。”这也是段联的希望。

今年3月,孤贫学员计算机技术培训项目又迎来了七名新同学,接收的孩子除了来自山西,还扩大到河南、四川、湖南等省的贫困地区。未来,段联还打算在贫困地区就地开展免费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一技之长,早日脱贫致富,过上美好的生活。

段联带孩子们参观鸟巢

我父亲刘桂五将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已经 77 年了。父亲牺牲时我才四岁,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我对父亲的了解和思念,愈来愈强烈。我虽然没有享受过太多的父爱,但是点滴的父爱,却永远留在我的心里。父亲在抗日前线浴血奋战期间,有一次给我母亲的家书中竟然画了个小女孩的头像,在边上写着

“ 这 是 我 的 女 儿 冀州” (冀州是我的乳名)。他对妻女的思念有多么深情,当我

有了孩子,才真正地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爱是那么刻骨铭心。

我总想赴我父亲的牺牲地去祭奠。他牺牲时发的哀荣状上记的是黄油杆子,我去内蒙两次寻找都没找到。准格尔旗文史资料委员会的王建中同志还陪我走了一趟也没找到。估计70多年了,地名变了,没法查寻了。

今年初,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内蒙农业大学赵殿武同志的电话。他告诉我刘桂五将军牺牲地找到了,是红油杆子,不是黄油杆子。可能是出于语音的关系,红黄没有分清楚。

他们亲自到那里勘察,70 多年了,那里基本没有变化,我父亲指挥部的房子还在。年迈的老乡还对70 多年前的战斗记得很清楚。他们访问了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她思路相当清晰,准确地指出了我父亲牺牲的地方,和这次战斗中牺牲的战士埋葬地点。我拜托他们为我父亲和牺牲的战士各献上一个花圈。

清明时,我在母亲的坟上包了一包土,在我去父亲的牺牲地时洒在那里,完成母亲苦守父亲英灵 48年的心愿。

写到此处,我不由地想到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与我父亲的对话。张学良对我父亲说:“你不要顾虑家庭!你的亲属就是我的亲属。”我父亲当即表示:“请副司令不要顾虑我的家!我家过的是百姓生活,我出了事不要紧,只要促成抗日,打走日本鬼子,他们就可以回老家种地。”

随着我年龄增长,对父亲的所言所行有所理解。显然,他是豁出性命,怀着驱逐日寇保家卫国的心态去

执行的。他正是怀抱这样的神圣信念,荷枪实弹,在 1936年 12月 12日完成了捉蒋之命。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令刘桂五任东北军骑兵第六师师长。1937年 8月将其划归东北挺进军马占山部下。9月1日,他率部抵内蒙平泉一带设防,与进犯的日军激战五昼夜,歼敌甚重。随后挺进归绥 (呼和浩特)阻击日军。1937年12月初,日军三万余人在其空军、炮兵火力掩护下,进犯归绥。刘桂五指挥所部顽强抗敌,激战九昼夜,双方伤亡惨重。11日夜,刘桂五兵分三路组织夜袭日军,打得日军狼狈逃窜,直追至卓资山车站。这一仗共歼敌500余人,俘获大量军用物质。

日军西进受阻,其用一部分兵力牵制刘桂五部,另抽兵绕道夺取凉城,从背后攻击并占领归绥。刘桂五率部退守包头。在包头郊外与日军激战三昼夜,打退敌人多次进攻,而后退至五原。

1938年 4月初,马占山刘桂五集中部分兵力准备进攻归绥、包头。日军集中装甲车 150多辆,在飞机、骑兵配合下包围刘桂五部。形势危急,双方激战三昼夜,僵持不下。此时,日军冈本混合部队赶来增援,战况惨烈,我军伤亡甚大。刘桂五率部奋力突出重围,于 4月 21日转战内蒙红油干子一带。日军装甲车、骑兵尾随而至,激战至 22日下午,刘桂五率部击毁敌三辆装甲车,歼日军百余人。这时,一颗炮弹伤刘桂五腿部,裹伤再战,不料又一颗炮弹在身边爆炸……1938年 4月 22日刘桂五壮烈牺牲,时年 36岁。刘桂五将军殉国后,被追赠为陆军中将。

刘桂五烈士灵柩运抵西安后,国共两党共为刘桂五将军隆重召开追悼大会。朱德与彭德怀联名挽联致哀,蒋介石挽联致哀。

父亲牺牲后,我们母女留在西安。母亲整日以泪洗面,很少言语,经常在夜间哭醒。这时,母亲就给我讲父亲,从家庭到经历,使我对父亲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想念也越来越深。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通过政协委员陈大章找到了我们母女。由刘澜波、吕正操、陈大章等人写了证明材料,刘桂五将军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安葬在西安烈士陵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周年。当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抗日烈士英名录中,有我父亲刘桂五的名字,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点滴父爱

铸吾一生情

——

纪念抗日英烈刘桂五将军

刘清芳

Recommended